欢迎来到梦题库!                  请登录       注册      今天是2023/3/28
12
课程 题库 下载 答疑
你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模拟试题

23年高级统计师教材统计实务知识精讲09

更新日期:2023/1/18 17:47:41

第四节统计调查的组织

一、统计报表

(一) 统计报表的含义和特点

1.统计报表的含义

统计报表是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表式,统一的指标项目,统一的报送时间;自下而上逐级定期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统计报表也是一张调查表,报表中的指标项目就是调查项目。我国大多数统计报表要求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填报,属于全面调查范畴,因此又称全面统计报表。

2.统计报表的特点

(1) 由于统计报表的指标体系、表格形式、报送时间及报送程序都是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实施的,保证了统计资料的统一性。

(2) 在统计报表的实施范围内被调查单位都要进行填报,并经过部门和各地区乃至全国的层层汇总,各部门、各地区及国家可获得相应的统计资料。因此它能够满足各个层次对统计资料的需求,保证了统计资料的全面性。

(3) 统计报表是按照一定的周期(如月报、季报)进行报告的,可以获得周期性的统计资料,保证了统计资料的动态性。

(4) 由于统计资料是建立在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的基础上的,因此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统计资料,保证了统计资料的可靠性。

(二)统计报表的作用

(1) 统计报表是国家获得统计资料的重要途径,报表资料是国家制订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的主要依据。

(2) 通过对统计报表资料的完整积累,可以满足各种分析研究的需要。

(3) 各级领导部门可以通过统计报表资料,经常了解本部门、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实现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对基层企业进行宏观指导,确保它们不偏离本部门、本地区的远景发展目标。在微观上,统计报表资料可以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提供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统计报表的类型

(1) 统计报表按调查范围可分为全面报表和非全面报表。前者要求调查对象的每个单位都要填报,后者只要求调查对象的一部分单位填报。

(2) 统计报表按报送时间可分为日报、月报、季报和年报等,一般来说,报送周期越短,调查项目越少;报送周期越长,调查项目也相对越多。

(3) 统计报表按实施范围可分为国家、部门和地方统计报表。国家统计报表是反映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基本情况的统计报表,也叫国民经济基本统计报表。部门统计报表是适应本部门业务管理需要而制定的专业统计报表。地方统计报表是根据本地区特点和需要而制定的有关统计报表。地方和部门的统计报表是国家统计报表的补充,它们各有侧重,互有联系。

(4)按填报单位的不同,可分为基层统计报表和综合统计报表。

(5)按报送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邮寄报表和电讯报表。电讯报又分为电报、电话、网络和传真等。

我国统计报表制度主要包括:报表内容和指标体系的确定,报表方式的设计,报表的实施范围、报送程序和报送日期,填报说明,统计目录以及报表管理办法等。

当然,统计报表也有其局限性:报表中的指标比较固定,缺乏灵活性;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的有关资料往往不能通过报表方式如实取得。

 二、专门调查

 统计报表是统计调查中的一种常用的组织方式。除此之外,还需要按调查目的的要求和调查对象的特点采用其他调查方式。常用的专门调查主要有四种形式,即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梦题库版权所有 (一)普查,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量,但也可用来反映时期现象。例如,全国人口普查的对象就是人口总体的时点状况,而全国工业企业普查就有总产值、利润等反映时期现象的指标。

普查的主要作用是搜集某些关系到国情、国力的重要统计资料,为党和政府制订重大方针政策,编制国民经济长远规划提供依据。

普查的组织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普查人员,对调查单位直接进行登记。例如,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的全国六次人口普查,都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的。另一种是利用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颁发一定的调查表格,由填报单位自行填写上报。如历次物资普查、房屋普查、科技人员普查即属于这种形式。

组织普查工作,应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1.规定统一的普查时点,即“标准时间”。以免普查中出现重复登记或遗漏现象。例如,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7月1日零时。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11月1日零时。

2.普查范围内的调查登记工作应同时进行,尽可能在最短期限内完成,以期在方法上、步调上一致,保证普查资料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同类普查,每次调查项目的规定,应力求一致,一般要按一定的周期进行,以便对比分析历次的普查资料,观察被研究现象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性。

普查的特点: (1)全面调查; (2)一次性调查; (3) 规定统一的普查时点,即“标准时间”; (4)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23年高级统计师报名时间 高级统计师考试教材 高级统计实务教材 统计时政热点 统计师辅导 高级统计师历年真题 高级统计师押题密卷 购买点图片

【例题3】今年我国将进行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请问:人口普查对象有哪些法定义务?对人口普查对象的违法行为,应如何处理?

【分析与提示】

人口普查对象应当按时提供人口普查所需的资料,如实回答相关问题,不得隐瞒有关情况,不得提供虚假信息,不得拒绝或者阻碍人口普查工作。

人口普查对象拒绝提供人口普查所需的资料,或者提供不真实、不完整的人口普查资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予以批评教育。人口普查对象阻碍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依法开展人口普查工作,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二)重点调查,重点调查是一种专门组织的非全面调查,它是在所要调查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所谓重点单位,指的是这些单位主要标志的标志总量在总体的标志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例如,鞍钢、宝钢、武钢、包钢、太钢等几个钢铁企业,虽然在全国钢铁企业中只是少数,但它们的产量却占绝大比重。对这些重点企业进行调查,就可以比全面调查省时省力,而且更加及时地了解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

重点调查既可用于经常性调查,也可用于一次性调查。和其他非全面调查比较,具有两个特点:第一,重点单位的选择由于着眼于其主要标志的标志总量在总体的标志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因而它的选择不带有主观的因素。第二,由于重点单位在总体中只是少数几个,并且与一般单位差别很大,所以重点调查的结果不能用来推断总体的指标数值。

(三)典型调查,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任务,对所研究的现象总体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借以认识现象总体发展变化的规律。

典型调查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个别典型单位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称为解剖麻雀式的典型调查。另一种是对现象总体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标志划分类型,然后再从各类型组中选择典型单位进行调查,称为划类选点式的典型调查。

在统计工作实践中,经常利用典型调查的资料来推算总体的指标数值。当总体各单位之间的差异较小时,我们可以少数典型单位的资料来推算全面数字,解剖一两个麻雀就可以了解全体麻雀的身体结构。当总体各单位之间的差异较大时,一定要经过划类选点,利用各类型的典型资料和各类型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来推算全面数字。

典型调查作为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目的在于认识现象总体发展变化的规律。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第一,典型调查是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因此,其调查单位是从总体各单位中有意识选择的。第二,典型调查的结果一般可以用来推算总体的指标数值。第三,由于典型单位不是按随机原则抽取的,所以这种推算无法计算其误差,其推算结果只是一个粗略的近似值。

(四)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一种专门组织的非全面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按随机原则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用这一部分单位的指标数值推断总体指标数值。抽样调查不同于其他非全面调查,它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1.根据样本实际资料对总体的数量特征作出估计。

 2.抽样推断是建立在随机取样的基础上。

 3.抽样推断是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

4.抽样推断的抽样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且加以控制。

    关于抽样调查的理论,本书将在专门章节中加以论述。

【例题4】普查和抽样调查是两种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请回答:

1.普查和抽样调查的特点。

2.普查的结果比抽样调查更准确吗,为什么?

3.二者在实际工作中的相互关系。

【分析与提示】

1、普查是指专门组织的、对全体调查对象普遍进行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普查的特点:(1)全面调查; (2)一次性调查; (3) 规定统一的普查时点,即“标准时间”; (4)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另外,普查还具有(1)、调查范围广,调查单位多;(2)、资料全面、准确,调查项目有限;(3)、工作量大,调查成本高;(4)、调查周期长,资料深入难等特点。

抽样调查的特点: (1) 非全面调查 ; (2)随机选样本 ;(3) 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根据样本推断总体 ;(4) 抽样推断的抽样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且加以控制;(5)节省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

2、从理论上来说,普查的结果是最准确的,但在实际组织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会导致结果有误差。抽样误差虽然不是全面调查,但它有科学的理论基础,所以估计的结果是准确的。

3、普查在调查时可以包括更多的单位、分组更细、项目更多。因此,有些社会经济现象不可能也不需要进行经常调查,但又需要掌握比较全面、详细的资料时,就可通过普查来解决。普查花费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较多,不宜经常组织。抽样调查一是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无法或难以解决的问题;二是可以补充和订正全面调查的结果。三是可用于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检查和控制,四是可用于对总体的某种假设进行检验。二者在实际工作中的相互关系可以是结合起来使用,例如我国的人口普查,都相应进行人口抽样调查。

【例题5】某医院某时间段的红眼病患者年龄分布如下表。表中数据显示,20-29岁组患红眼患者最多,10-19岁组、30-39岁组次之,40岁以后剧降,10岁以下儿童和50岁以上老年人较少,由此可以得到结论:红眼病对10岁到39岁人群侵害最多。请评价以上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2010年真题

某医院门诊红眼病患者年龄分布

年龄组(岁)

0-9

10-19

20-29

30-39

40-49

50-59

60-69

70以上

合计

红眼患者数

52

210

352

231

108

78

42

10

1083

占红眼患者

比重(%)

4.8

19.4

32.5

21.3

10.0

7.2

3.9

0.9

100.0

【分析与提示】

    结论不合理,范围应该更精确一些,红眼病对19岁到29岁人群侵害最多,不同的医院不一样,也可能一样,要通过不同的医院对比。正确使用抽样调查方法。

【上一条】   【下一条】
你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模拟试题

23年高级统计师教材统计实务知识精讲09

更新日期:2023/1/18 17:47:41

第四节统计调查的组织

一、统计报表

(一) 统计报表的含义和特点

1.统计报表的含义

统计报表是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表式,统一的指标项目,统一的报送时间;自下而上逐级定期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统计报表也是一张调查表,报表中的指标项目就是调查项目。我国大多数统计报表要求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填报,属于全面调查范畴,因此又称全面统计报表。

2.统计报表的特点

(1) 由于统计报表的指标体系、表格形式、报送时间及报送程序都是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实施的,保证了统计资料的统一性。

(2) 在统计报表的实施范围内被调查单位都要进行填报,并经过部门和各地区乃至全国的层层汇总,各部门、各地区及国家可获得相应的统计资料。因此它能够满足各个层次对统计资料的需求,保证了统计资料的全面性。

(3) 统计报表是按照一定的周期(如月报、季报)进行报告的,可以获得周期性的统计资料,保证了统计资料的动态性。

(4) 由于统计资料是建立在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的基础上的,因此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统计资料,保证了统计资料的可靠性。

(二)统计报表的作用

(1) 统计报表是国家获得统计资料的重要途径,报表资料是国家制订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的主要依据。

(2) 通过对统计报表资料的完整积累,可以满足各种分析研究的需要。

(3) 各级领导部门可以通过统计报表资料,经常了解本部门、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实现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对基层企业进行宏观指导,确保它们不偏离本部门、本地区的远景发展目标。在微观上,统计报表资料可以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提供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统计报表的类型

(1) 统计报表按调查范围可分为全面报表和非全面报表。前者要求调查对象的每个单位都要填报,后者只要求调查对象的一部分单位填报。

(2) 统计报表按报送时间可分为日报、月报、季报和年报等,一般来说,报送周期越短,调查项目越少;报送周期越长,调查项目也相对越多。

(3) 统计报表按实施范围可分为国家、部门和地方统计报表。国家统计报表是反映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基本情况的统计报表,也叫国民经济基本统计报表。部门统计报表是适应本部门业务管理需要而制定的专业统计报表。地方统计报表是根据本地区特点和需要而制定的有关统计报表。地方和部门的统计报表是国家统计报表的补充,它们各有侧重,互有联系。

(4)按填报单位的不同,可分为基层统计报表和综合统计报表。

(5)按报送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邮寄报表和电讯报表。电讯报又分为电报、电话、网络和传真等。

我国统计报表制度主要包括:报表内容和指标体系的确定,报表方式的设计,报表的实施范围、报送程序和报送日期,填报说明,统计目录以及报表管理办法等。

当然,统计报表也有其局限性:报表中的指标比较固定,缺乏灵活性;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的有关资料往往不能通过报表方式如实取得。

 二、专门调查

 统计报表是统计调查中的一种常用的组织方式。除此之外,还需要按调查目的的要求和调查对象的特点采用其他调查方式。常用的专门调查主要有四种形式,即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梦题库版权所有 (一)普查,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量,但也可用来反映时期现象。例如,全国人口普查的对象就是人口总体的时点状况,而全国工业企业普查就有总产值、利润等反映时期现象的指标。

普查的主要作用是搜集某些关系到国情、国力的重要统计资料,为党和政府制订重大方针政策,编制国民经济长远规划提供依据。

普查的组织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普查人员,对调查单位直接进行登记。例如,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的全国六次人口普查,都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的。另一种是利用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颁发一定的调查表格,由填报单位自行填写上报。如历次物资普查、房屋普查、科技人员普查即属于这种形式。

组织普查工作,应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1.规定统一的普查时点,即“标准时间”。以免普查中出现重复登记或遗漏现象。例如,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7月1日零时。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11月1日零时。

2.普查范围内的调查登记工作应同时进行,尽可能在最短期限内完成,以期在方法上、步调上一致,保证普查资料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同类普查,每次调查项目的规定,应力求一致,一般要按一定的周期进行,以便对比分析历次的普查资料,观察被研究现象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性。

普查的特点: (1)全面调查; (2)一次性调查; (3) 规定统一的普查时点,即“标准时间”; (4)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23年高级统计师报名时间 高级统计师考试教材 高级统计实务教材 统计时政热点 统计师辅导 高级统计师历年真题 高级统计师押题密卷 购买点图片

【例题3】今年我国将进行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请问:人口普查对象有哪些法定义务?对人口普查对象的违法行为,应如何处理?

【分析与提示】

人口普查对象应当按时提供人口普查所需的资料,如实回答相关问题,不得隐瞒有关情况,不得提供虚假信息,不得拒绝或者阻碍人口普查工作。

人口普查对象拒绝提供人口普查所需的资料,或者提供不真实、不完整的人口普查资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予以批评教育。人口普查对象阻碍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依法开展人口普查工作,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二)重点调查,重点调查是一种专门组织的非全面调查,它是在所要调查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所谓重点单位,指的是这些单位主要标志的标志总量在总体的标志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例如,鞍钢、宝钢、武钢、包钢、太钢等几个钢铁企业,虽然在全国钢铁企业中只是少数,但它们的产量却占绝大比重。对这些重点企业进行调查,就可以比全面调查省时省力,而且更加及时地了解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

重点调查既可用于经常性调查,也可用于一次性调查。和其他非全面调查比较,具有两个特点:第一,重点单位的选择由于着眼于其主要标志的标志总量在总体的标志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因而它的选择不带有主观的因素。第二,由于重点单位在总体中只是少数几个,并且与一般单位差别很大,所以重点调查的结果不能用来推断总体的指标数值。

(三)典型调查,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任务,对所研究的现象总体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借以认识现象总体发展变化的规律。

典型调查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个别典型单位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称为解剖麻雀式的典型调查。另一种是对现象总体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标志划分类型,然后再从各类型组中选择典型单位进行调查,称为划类选点式的典型调查。

在统计工作实践中,经常利用典型调查的资料来推算总体的指标数值。当总体各单位之间的差异较小时,我们可以少数典型单位的资料来推算全面数字,解剖一两个麻雀就可以了解全体麻雀的身体结构。当总体各单位之间的差异较大时,一定要经过划类选点,利用各类型的典型资料和各类型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来推算全面数字。

典型调查作为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目的在于认识现象总体发展变化的规律。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第一,典型调查是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因此,其调查单位是从总体各单位中有意识选择的。第二,典型调查的结果一般可以用来推算总体的指标数值。第三,由于典型单位不是按随机原则抽取的,所以这种推算无法计算其误差,其推算结果只是一个粗略的近似值。

(四)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一种专门组织的非全面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按随机原则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用这一部分单位的指标数值推断总体指标数值。抽样调查不同于其他非全面调查,它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1.根据样本实际资料对总体的数量特征作出估计。

 2.抽样推断是建立在随机取样的基础上。

 3.抽样推断是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

4.抽样推断的抽样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且加以控制。

    关于抽样调查的理论,本书将在专门章节中加以论述。

【例题4】普查和抽样调查是两种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请回答:

1.普查和抽样调查的特点。

2.普查的结果比抽样调查更准确吗,为什么?

3.二者在实际工作中的相互关系。

【分析与提示】

1、普查是指专门组织的、对全体调查对象普遍进行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普查的特点:(1)全面调查; (2)一次性调查; (3) 规定统一的普查时点,即“标准时间”; (4)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另外,普查还具有(1)、调查范围广,调查单位多;(2)、资料全面、准确,调查项目有限;(3)、工作量大,调查成本高;(4)、调查周期长,资料深入难等特点。

抽样调查的特点: (1) 非全面调查 ; (2)随机选样本 ;(3) 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根据样本推断总体 ;(4) 抽样推断的抽样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且加以控制;(5)节省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

2、从理论上来说,普查的结果是最准确的,但在实际组织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会导致结果有误差。抽样误差虽然不是全面调查,但它有科学的理论基础,所以估计的结果是准确的。

3、普查在调查时可以包括更多的单位、分组更细、项目更多。因此,有些社会经济现象不可能也不需要进行经常调查,但又需要掌握比较全面、详细的资料时,就可通过普查来解决。普查花费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较多,不宜经常组织。抽样调查一是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无法或难以解决的问题;二是可以补充和订正全面调查的结果。三是可用于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检查和控制,四是可用于对总体的某种假设进行检验。二者在实际工作中的相互关系可以是结合起来使用,例如我国的人口普查,都相应进行人口抽样调查。

【例题5】某医院某时间段的红眼病患者年龄分布如下表。表中数据显示,20-29岁组患红眼患者最多,10-19岁组、30-39岁组次之,40岁以后剧降,10岁以下儿童和50岁以上老年人较少,由此可以得到结论:红眼病对10岁到39岁人群侵害最多。请评价以上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2010年真题

某医院门诊红眼病患者年龄分布

年龄组(岁)

0-9

10-19

20-29

30-39

40-49

50-59

60-69

70以上

合计

红眼患者数

52

210

352

231

108

78

42

10

1083

占红眼患者

比重(%)

4.8

19.4

32.5

21.3

10.0

7.2

3.9

0.9

100.0

【分析与提示】

    结论不合理,范围应该更精确一些,红眼病对19岁到29岁人群侵害最多,不同的医院不一样,也可能一样,要通过不同的医院对比。正确使用抽样调查方法。

       
高级统计师选课中心  
培训课程
名师试听
热销套餐
课程名称
试听
价格
报名
高级统计实务教程(有视频无纸质)
58元
历年考试真题含解析无纸质
48元
统计时政热点及备考资料无纸质
98元
高级统计押题密卷含热点(纸质)
158元
高级统计网授班(含题库班全套资料有视频)有纸质
339元
题库班+押题(有纸质)
298元
网授班+押题(有纸质)
439元
考评班+押题(含论文一篇)
1390元
网页左侧浮动jquery在线QQ客服代码
  • 客服金老师